來源:作者: 發布日期:2020-09-22
你認為程度最淺的痛苦是什么?
痛苦不分深淺
你認為哪種美德被過分高估?
既然是美德就不會被高估
你最痛恨別人的什么特點?
我為什么要痛恨別人的特點
昨天《GQ》雜志對14位00后做了次問答采訪,鐘美美和王圣迪(《隱秘的角落》里飾演普普)的答案,引爆全網。
可10歲的孩子有必要對人生、對社會有如此深刻的思考么?
答案是肯定的。
現在的教育越來越注重對孩子“思辨能力”的培養,藝術教育也不外如此。
中央美院中央美院院長蘇新平曾說“我們不再局限于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查,明顯增大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、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。”
8—12歲的孩子,正處腦力迅速發展的時期,他們的邏輯思維與自我意識迅速增強,對事物的觀察也逐漸深刻明確。
像“痛苦不分深淺”這樣的金句,便是孩子觀察生活后所形成的觀點。但與快速提高的思維認知能力相比,孩子繪畫技巧的提升卻略顯滯后。
如何引導這一階段的孩子將思想注入創作中去,繽紛鳥——西方藝術課程 給出了答案。
“小大人”是這一階段孩子的標簽,他們既不愿意再畫兒童畫,也畫不出他們喜愛的“成人化”作品。
在這一尷尬期,如何因材施教,建立孩子的創作自信成為了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。
西方藝術課程以“藝術形式”+"設計元素"的課程理念,將課程重點從技法學習轉向審美的構建和創意的引導。
譬如,前兩天《花木蘭》的上映,也激起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,而老師在引導孩子們進行主題創作時,削弱了對人物形象的細致刻畫,更加注重構圖的藝術性和畫面所表達的文化氣息。
想將“思辨力”的培養融入到“美育”課堂中,除了審美構建和創意引導,全科知識的滲透也很重要。
從細微處入手,全面深度剖析課題也是西方藝術課程的特色之一。
在繽紛鳥的課堂中,一枚小小的硬幣也有著深遠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。
……
從羅馬時期的貨幣到現在形式各異的貨幣,孩子在進行藝術觀察的同時,也對西方貨幣發展史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。
“我們想讓孩子知道,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也蘊藏著深厚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,要擅于挖掘,更要主動思考。”——繽紛鳥教師
在人工智能日趨成熟的現代社會,許多能力在未來已經可以被其取代。而“思辨力”與“創意”則將成為影響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。以藝術激發孩子創造力,培養孩子“思辨力”是繽紛鳥一直在堅持的事。